【特写】香港时尚达人的职业生涯后半段:转行,还是去上海!

日期: 2023-11-21 02:01:02|浏览: 53|编号: 59812

友情提醒:凡是涉及到交易情况,请自行判断真伪,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特写】香港时尚达人的职业生涯后半段:转行,还是去上海!

香港确实是第一个与国际时尚奢侈品行业接轨的中国市场。

20世纪90年代,香港市场经济开放繁荣、法律法规健全、本地中产阶级富裕、毗邻内地市场。 它成为西方品牌试水整个中国市场、与当地消费者沟通的窗口。

越来越多大型国际时装公司开始在香港设立亚太办事处,以支持其在周边区域市场(包括内地市场)的业务。

最具标志性的是,法国LVMH集团于1995年在香港开设了亚太总部,负责LVMH集团在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亚太市场的商业活动。 业务范围覆盖大中华区、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南亚。

不过,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不断增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内地市场的重要性开始逐渐增强。

特别是2003年7月,内地游客赴香港、澳门自由行政策出台。 香港宽松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内地游客来港消费奢侈品。 内地游客开始大量涌入香港购物消费,成为推动香港奢侈品行业发展的重要群体。 国际时尚奢侈品看到了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

经过多次尝试,时尚奢侈品公司开始进军内地市场。 他们积极在内地办秀、与明星合作、投资开店。

芬迪2007长城秀

2007年10月,LVMH集团旗下高端时装品牌芬迪在北京长城举办了一场时装秀。 在王立毅看来,这是内地与香港市场关系转型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所有大型活动和时尚派对都在香港举行。品牌会邀请亚洲各地的媒体来香港参加活动。但2007年Fendi的大秀改变了市场。”

Fendi这场大秀历时两年筹备,耗资超过5000万,邀请了多达500名全球名人、嘉宾和媒体。

这场大秀向全球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大陆市场将是奢侈品企业未来的发金新地,亟需在大陆市场组建本土团队。

芬迪2007长城秀

也是在这个时候,王立毅参与了一家香港公司在成都开设百货店的项目。 作为该项目内地市场沟通的负责人,王立毅当时并没有搬到成都,而是每周往返于香港和成都之间,大部分管理和协调工作都要完成远程。

“这件事发生后,我意识到,如果我不住在当地,每个月只去那几天,就会出现问题。团队远程管理很难,而且我对当地了解不够海关。”

2006年,王立毅移居上海,参与创办“明日风格”。 在上海生活的两年,她感觉更加踏实。 “至少我了解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也很了解团队,很容易沟通。”

这段经历让王立毅认识到,整个时尚行业,从国外品牌到配套企业,“确实不适合香港团队来经营内地市场”。

成都远洋太古里是各大国际品牌和奢侈品牌的聚集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出发?还是去上海

如今,香港市场对于国际奢侈品牌的战略重要性下降已是事实。 然而,香港与内地时装零售市场的两极分化并非一朝一夕发生。

“2014年以来,基于营商环境稳定性和运营成本这两个最大因素,很多品牌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布局(中国市场)。” 杨诗敏告诉界面时尚记者:“我认为向区域中心转移是大势所趋。 ”

杨诗敏目前经营着自己的公司,专门为一些海外时尚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 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家大型跨国时尚集团工作,负责亚太地区的投资者关系和企业传播。 该公司2020年加速区域重组工作,在内地市场增设企业传讯职位,杨世敏也随之离职。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但杨诗敏在过去20多年里曾在多家外资及内地大型零售商工作过,在时尚零售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0年左右,杨世敏加入了福建一家私营运动服装公司,这家公司当时还处于上升期,但现在已经家喻户晓。 回忆起当时内地服装零售市场的情况,她直言,“当时如果想加盟内地品牌,必须对管理层有很大的信心才可以去。”

到2020年代,内地人才储备充足,为跨国公司搬迁地区总部、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本土团队奠定了基础。 “内地现在非常开放,竞争机会是公平的、全球化的。”

杨世敏以买手为例,讲述了近年来内地时尚人才储备的变化。 她表示,过去跨国时装零售商更喜欢招募香港人作为买手,“因为他们更有经验”,但近年来,上海和广州也吸引了很多买手。

Coach上海2019早秋系列秀

同为“香港时尚达人”的陈安诺已经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 她于2019年7月被香港团队招入该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被派往上海。

如今回想起这段经历,陈安诺坦言自己很幸运,因为如果不是疫情前来到内地,“我可能就被下岗了”。

香港时尚业的衰退是全面的。 不仅体现在奢侈品零售市场的低迷,还直接影响到广告创意、活动策划执行等上下游产业链。

陈安诺目前就职于某知名轻奢品牌上海分公司。 负责品牌视觉管理,参与品牌活动、快闪店、店面陈列等方面的设计与搭建。

她告诉界面时尚,疫情发生后,原本负责协调包括上海、日本、新加坡等亚太团队在内的亚太团队的香港团队被“彻底断绝”,“因为实在是没有品牌了”要做的活动。”

当然,离开这个行业并不一定是坏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丽怡提到了她前助理的故事。 这位年轻的前助理几年前离开了她在时尚界的梦想职业,转行销售保险。 很快,她实现了财务自由,并在地价昂贵的香港买了房子。

“当然我心里很释然,我也没有说过要坚持自己的时装设计理想或者其他什么。” 王立毅回忆道。

不过,如果想继续在香港从事时尚创意行业,机会肯定不如以前了。

陈安诺想起了她的两个业内朋友。 其中一家开始销售“冻肉,一种高端食材”,以弥补收入下降的影响。 另一个则去发展自己的手工艺品。 陈安诺告诉记者,“他每天都摆摊。”

“向北发展”被认为是更好的选择。

香港人“北上”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的前十年可以说是国际时尚品牌在内地市场的建设期。

在此期间,他们需要在中国大陆一线城市组建团队、试水、开店,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尤为关键。 这些任务需要经验丰富的时尚从业者来承担,而同根同源又拥有发达地区市场经验的香港人自然脱颖而出。

王立毅说,“2000年到2010年在内地的发展机会很好,你留下来,永远有机会。” 如今,这些来自香港的内地奢侈品市场的早期开拓者,很多已经成为中国团队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但与此同时,这些外国品牌的中国分公司中,中层员工中香港人却很少。 上述多位受访者对界面时尚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不可否认,这与香港年轻人在时尚奢侈品领域与内地年轻人竞争时失去先天优势有关。

近10至15年来,大批留学生回国。 这些熟悉海外品牌、能说流利外语的内地年轻人,成为了国外品牌竞相争夺的人才。

跨国时尚公司严重依赖国际化人才,有利于欧美品牌总部与当地市场的沟通。 杨世民说,“经过大约20年的融合,现在大陆人才很多,而且很有激情。”

这意味着香港年轻人“现在才去那里,很难找到发展空间”。 王立毅补充道。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