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从出口奢侈品到被忽视,其独特的传统辉煌为何褪去?

日期: 2024-04-29 18:03:28|浏览: 26|编号: 99475

友情提醒:凡是涉及到交易情况,请自行判断真伪,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中国瓷器:从出口奢侈品到被忽视,其独特的传统辉煌为何褪去?

瓷器原本是我国独有的。

中国名为“China”,意为瓷器,就是最好的例子。

明末清初,瓷器大量出口到西方世界。 传统工艺和高岭土的使用,使我国生产的瓷器像当今的高档奢侈品一样受欢迎,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大量瓷器出口,导致美国白银从欧洲口袋流入中国。 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几乎带走了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

但到了清朝末年,创造巨大财富的瓷器却一落千丈。 我国从瓷器出口国沦为进口国,着实令人震惊。

疯狂的中国瓷器

大家都知道香料对欧洲人来说就像黄金一样珍贵,但很少有人知道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疯狂。

穿越好望角开辟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 我们无法统计早期瓷器贸易的具体数量,但贸易额绝对是惊人的。

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整个欧洲都为之着迷。 上至国王,下至百姓,人人都视其为稀世珍宝,将拥有中国瓷器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他们甚至相信这些瓷器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一些欧洲人甚至认为,如果在中国瓷器中放入毒药,瓷器就会破裂,因此可以用来测试毒物。

其他欧洲人相信使用中国瓷器可以唤醒迷失的灵魂。

目前在收藏界颇受欢迎的克拉克瓷器,因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而得名。 克拉克是当时葡萄牙商船的荷兰语名称。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时,抢劫了两艘葡萄牙商船,截获了约10万件中国青花瓷器。

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极其昂贵,但一到就被抢购一空。

随后,这批瓷器被带到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瞬间轰动了整个欧洲。

其中,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贸易的瓷器数量达到惊人的1100万件。

拥有少量中国瓷器的国王和贵族中,真正使用瓷器的人很少。 相反,他们将其视为贵重物品,只有在重要事件时才会将其取出,并在教堂、宫殿、豪宅和陈列室中展示。 。

后来,中西贸易不断扩大,但中国瓷器仍被视为皇室和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欧洲人将购买和收藏中国瓷器形容为“寻找黄金”。

欧洲皇室和贵族对中国瓷器的收藏达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

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拥有57,000多件中国瓷器。

奥古斯都二世曾用127名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兵从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手中换取了127件中国瓷器,成为中国瓷器受欢迎的最好说明。

其他国王不愿意屈居他人之下。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是第一位大量收藏中国瓷器的国王。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波西米亚国王、匈牙利国王、奥地利大公、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等都设有专门的柜子或宫殿收藏中国瓷器。

1720年代,英国玛丽二世收集了如此多的瓷器,以至于“奇怪的是,瓷器一直被摩擦到柜子的顶部……直到到达天花板”。

欧洲贵族富人们热衷于定制各类瓷器。

在“定制烧制瓷器”中,有一种著名的类型,称为“纹章瓷”或“徽记瓷”。 瓷器上绘有皇室、贵族、军团、城市、公司、团体等的标志和盔甲图案。

纹章瓷如今也是国际收藏界的宠儿,时常传出高价拍卖的消息。

在瓷器文化的影响下,欧洲社会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引发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风”风潮。 欧洲进入了崇拜中国文化的时期。

德国古典哲学家莱布尼茨盛赞儒家文化:“我们谁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比我们的道德更完善、行为更先进。现在来自东方的中国实际上已经让我们觉醒了。”

伏尔泰甚至盛赞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即使我们不承认中国人的优点,我们至少可以承认他们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

可以说,当时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就如同今天的西方文化一样,深深影响着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工业化下的欧洲瓷器

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18世纪末,中国瓷器出口的黄金时代结束,出口量开始下降。

欧洲各界对瓷器的热情不仅首次建立了世界范围的瓷器文化圈,还引发了欧洲模仿中国瓷器的进程。

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人就开始仿制中国瓷器。 即使他们不能生产类似中国的硬瓷,他们至少可以在陶瓷器皿上画出中国的图案,然后销往整个欧洲。

然而,这种陶瓷产品无法与中国瓷器的品质相竞争。 欧洲社会的梦想仍然是生产出与中国瓷器类似的瓷器。

在奥古斯都二世的大力支持下,德国终于于1708年烧制出与中国相似的白瓷,开启了欧洲瓷器独立发展的历史。

但他明白,成功的开发意味着高额利润,他绝对禁止开发人员离开迈森工厂。

真正将中国制瓷技术传入欧洲的是法国传教士尹鸿绪。 他在中国景德镇经过十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在1712年和1721年给欧洲耶稣会士的信中详细介绍了景德镇瓷器的制作方法,引发了整个欧洲寻找高岭土的狂热,最终导致了到瓷器的创作。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瓷器不再受追捧,中国文化逐渐不被欧洲人接受。

欧洲瓷器生产采用科学的温度控制和材质分析,培养了大批现代陶瓷技术人才。

迈森瓷器厂

为了提高绘画水平,德国迈森瓷厂设立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就釉色而言,欧洲可以生产比中国瓷器更白的白瓷。

在图案和造型方面,欧洲人也开始创新,生产出色彩更加绚丽、图案更加丰富的瓷器。

更具威胁的是,机器制造在欧洲蔓延,瓷器生产进入大机器时代,瓷器装饰技术也从手绘转变为贴花。

与中国传统瓷器相比,欧洲日用瓷器品质更洁白,图案整齐均匀,瑕疵少。

中国瓷器的彻底衰落

随着欧洲成功研制瓷器并进入工业化时代,欧洲市场上的中国瓷器大幅萎缩。

179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全面停止进口中国瓷器。 此外,欧洲国家还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不断提高对中国瓷器的进口关税。

1799年,向欧洲销售中国瓷器的主要公司之一荷兰东印度公司破产,并完全停止与中国的瓷器贸易。

除了欧洲瓷业外,日本瓷业也迅速崛起,特别是明治维新后,引进欧洲技术,将陶瓷纳入近代工业发展行列。

18世纪末,中国瓷器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欧洲和日本相继丧失。

不仅是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也很快落入洋瓷手中。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全面开放。 欧洲国家依靠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和工业保护下日益壮大的瓷业,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瓷器。

中国逐渐从瓷器生产垄断国沦为瓷器进口大国。

华瓷失去国内外市场,最终导致中国瓷业利润微薄,迫使中国瓷商退出市场。 曾经给中国带来巨额利润和巨大荣耀的瓷器产业衰落了,无人问津了。

中国瓷器衰落的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的落后与近代发达的欧美形成强烈反差。 欧美有现代化的话语权,而中国传统文化却成为落后的象征。 代表中华文化的瓷器自然而然地成为各国人民心中落后的象征。

其次,欧洲国家采取武装贸易和重商主义政策,为欧洲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技术和政策支持,促进了欧洲瓷业的快速发展。 欧洲瓷器工业与中国瓷器工业展开竞争。 逐渐取得优势。

此外,地方官员对私窑瓷业征收重税,并以采购为借口低价收购产品,甚至无偿侵占生产者的劳动成果。 还有各种繁重的劳动负担,经常轮流征用窑匠为政府烧制瓷器。

同时,依靠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密集型、精细化的合作模式,中国瓷器可以摧毁亚洲和非洲其他瓷器产区的小规模生产,但根本无法与欧洲大瓷器竞争。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当然,中国瓷器制造业本身的质量也开始下降。 历经康、雍、干盛世,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并无重大创新。

最后致命的打击是,乾隆末年,高岭山高岭土资源逐渐枯竭,开采受到控制。 优质瓷器原料来源被切断,难以提供大批量的高品质瓷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高岭土

另外,就瓷器装饰而言,中国瓷器的图案仍然是传统的图案。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转型,大城市的上层阶级和年轻人更加接受新颖的造型和装饰。 与中国瓷器吸管的不卫生包装相比,欧美瓷器的精美包装更能引起新兴社会阶层的共鸣。

景德镇的文献史料是这样描述的:

“社会需要的瓷器无法制造,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没有改进的老款式,因此不受社会欢迎。因此,中国瓷器逐渐被外国瓷器,特别是销售的东方瓷器所推翻。”畅销各省,并逐渐销往江西,而景德镇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难道不是江西人的奇耻大辱吗?

中国瓷器衰落的背后

洋瓷流行的背后,是中国工艺品的巨大衰落。

《景德镇陶瓷工业纪事》写道:

“近年来,潮流越来越奢侈,人们喜欢买洋货,为之疯狂。就像瓷器一样,北京、天津、上海、汉等地的繁华商贾,都是洋货的尾端。”蓝边餐具、杯盘、斗式茶杯等东方瓷器,在茶馆、酒馆、社交聚会上也难免引人注目,即使是在偏远地区,小商户也展示着精美的进口瓷器,可见其受欢迎程度。至于生活用品,则是专门用搪瓷瓷器生产的(同样产于东方,在中国占据霸主地位,年出口额约600万元),如澡堂的浴具、食盒等。旅行用的,家里用的马桶,这个产品是几十年前才出现的,以前的瓷盆已经消失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1928年,景德镇有窑炉136座,直接和间接从事瓷器工业的工人近10万人。 到了1940年,景德镇的瓷业已经走向衰落。 据记载:

“工人经常被疏散回乡,成为半商人半乞丐,然后又回到家乡当农民。针线和骨干工人约有千人,但现在只剩下十几人了。”

国民政府时期,社会各界也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民族工商业,提倡使用国货,但效果并不明显。

原本享誉海外的中国瓷器,却成为落后和保守的象征。 长期形成的文化自信,由这种自信形成的社会体系很快就崩溃了。

中国还能名副其实吗?

如今,我国再次成为国际陶瓷市场生产大国,生产世界70%的日用陶瓷、世界65%的陈设艺术陶瓷、世界建筑陶瓷总产量的1/2。

在行业巨大的产能和惊人的陶瓷产量背后,还有另一个惨痛的事实。

洋瓷

中国市场经营的陶瓷品牌远超6000个,但迄今为止尚未创造出世界级品牌。

中国这个曾经以瓷器命名的国家,至今仍处于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